特别推荐:特价书店为什么会迅速兴起?
发布于:2009/5/19 12:52:18
|
中国图书出版业最近两三年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特价书店的兴起。
特价书店兴起到底意味着什么?特价书店为什么会迅速兴起?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我们如何从整体上看待特价书店对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深远影响?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一.特价书店的兴起
最近两到三年,特价书店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从地域上说,特价书店已经从北京、西安这样中心城市向一般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大规模普及;从经营模式上说,特价书店由原来的零散经营初步实现了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型,形成了从进货、批发、物流到零售终端的一整套相对稳定和规模经营的体系。
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特价书店几乎无处不在。从笔者住所到公司的上班路上,原先有一家全价书店(实际上是指非特价书店,也可能按照八五折或九折的折扣售书),后来出现了一家特价书店,形成了两家书店竞争的格局,再后来全价书店关门、特价书店胜出。在北京中关村大街上,有一家老牌的“科技书店”,持续经营已有多年时间,原先一直经营全价图书,后来可能是迫于市场压力,也开始搞“特价书5元大展销”。
最近几年在北京、长沙、桂林等地举办的民营图书研讨会上,均有较有实力的特价图书公司参展。以2004年5月桂林民营图书研讨会期间新凯悦饭店会场为例,特价书经营公司所占展位数量的比例就在五分之一以上。
杭州的一位吕姓作者在一篇题为《特价书为何这样火》的文章中说:“在杭州,笔者常去的特价书店不止10家,生意无一不是红火热闹。5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里,顾客摩肩接踵。一天出售的书有数百本,与相同面积的其它书店形成鲜明对比。”
而安徽合肥的特价书店发展势头更是强劲。2004年5月,一家经营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大型特价书店在合肥开业。一位合肥的记者评论说:“这家特价书店作为进入文化市场的‘外资’,一进来选择的就是有可能给书市带来冲击的特价书店,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似乎有点来者不善的味道。”
中国宁波网报道称,“特价书店成盗版天堂”。报道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特价书店在甬城出现,而且书价大都低得让人不敢相信。笔者近日经调查得知,这些书店里盗版书大行其道,所以价格才会如此之低。……图书无论厚薄,或畅销与否,均以2元至1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
一位名叫李多的北京记者暗访了北京朝阳门、雍和宫、安定门、新街口、西直门等处的十多家特价书店。结果发现,“作为具有正常营业执照的特价书店,店中不乏优质的正版图书。这些正版书大多是出版社的库存书,低价处理给特价书店。”而与此同时,“记者发现了大量的盗版书。如最近正在流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杰克·韦尔奇自传》、《河南人惹谁了?》、《行者无疆》、《乞丐囝仔》等。”李多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畅销的书,在这些特价书店、书摊都能买到。可见,特价书店、书摊已经成为售卖盗版书的主要场所。”
此外,南京、西安、武汉、沈阳等大中城市莫不如此。对经营全价图书为主的新华书店和全价民营书店来说,特价书店大有“来者不善”和“后来居上”的趋势。
二.特价书店兴起的原因
应该承认,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有其理由。这种理由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那么,特价书店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发展呢?主要有三个基本的原因:
1.消化库存的要求。 目前,中国的出版社系统、新华书店系统、民营文化公司图书公司系统都累积了大量的库存图书。从市场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规模庞大的图书库存就像一个蓄水量巨大的水库,一旦打开一个小的缺口,水库中的巨大水流就会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的统计,全国图书库存余额1999年年末已经达到了241亿,而到了2003年竟高达401亿。五年时间,全国图书库存增加了66%。而2003年全国图书销售金额不过461亿元,当年年末库存图书码洋占到当年图书销售金额的87%。面对这高达401亿的图书库存,所有出版系统和新华书店的高层经营者都有些一筹莫展。于是,滞销图书只好作特价书处理。正是中国图书出版业历年来累积的巨大库存,给特价书店的迅速兴起制造了巨大的势能。
2.“大书”销售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高价礼品书出版发行业的黄金时代。一种以高定价、低折扣、精美制作、成套包装为主要特征,以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为主要客户,以直销和专门渠道销售为主要销售方式的礼品图书大行其道。这一图书出版业的细分市场造就了很多成功的图书公司,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竞争者。
随着媒体对高价礼品图书的曝光,以及高价礼品书行业本身竞争的加剧,很多“大书”出版发行机构由原先的依赖直销和渠道销售向特价书店这一零售终端靠拢。于是,出现了让很多媒体人士和读者瞠目结舌的“二折书”、“一折书”,甚至“0.5折书”。 3.盗版图书的通道。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讲的是深刻而又玄妙的道理。如今,中国出版业浅显
|
我也评论两句 |
|
|